我是萨沙,我来回答。
萨沙第8575条回答。
这是一种误解。
因为古代家里的妾,基本是不可能出门工作的。
换句话说,妾是主人养的。
那么,你纳妾就得有实力,没实力就不可能纳妾,因为根本养不活,妾也不可能跟着你。
很多人有种误解,认为古代人人可以纳妾。
其实这就像今天中东一样,虽然教法规定男人可以娶4个老婆,但百分之九十几的男人仍然是一夫一妻。
不是说他们不想娶4个妻子,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力。
古代也是如此。
能够纳妾的人,都是有一定实力的,至少也是中产。
大家看《儒林外史》,里面那个非常富裕,家里有几十万两白银的严监生,也不过一妻一妾而已。而且还是因为妻子不能生育,他才纳妾。
很多人说什么穷秀才,穷秀才。
这也是一个误解。
确实,古代有一些知识分子出身贫寒,依靠科举考试出头的。
但这些是少数的少数,甚至可以说凤毛麟角。
而科举考试的绝大部分胜利者,都是家境富裕至少是中产阶级、富农家庭的孩子。
为什么?
因为古代教育可不是义务教育,不免费。
在古代,负担一个孩子上私塾到能够参加科举考试,需要好几年的时间,需要家庭承担教育费用。
随后,要让孩子去参加繁杂、漫长的科举考试,也需要很长的时间,以及大体脱产备考,也需要不少钱。
大家知道洪秀全为什么一度精神失常吗?
就是因为他聪明很聪明,是家里唯一的希望,让他去读书。
结果他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了,在古代已经是成家立业多年的年龄了,他还一事无成,弟弟妹妹还因此放弃求学。
由于觉得让家里人失望,洪秀全心理压力太大,由此得病。
所以,古代的读书人家里其实条件大多不错。
如果在乡下,秀才多是地主家的孩子,至少也是富农家,中农孩子一般不识字,贫农就更别说了。
鲁迅小说《阿Q正传》中,鲁镇的秀才赵秀才,就是赵地主家的儿子。
如果在城里也是一样,秀才至少也出自小康人家,而更多的是富户。
这样人家,纳妾是有经济实力的,也是顺理成章的。
穷秀才,有老婆就不错了。